濟安水龍局:屬于民國時期消防建筑。因為當年街道建有很多商鋪,由于擔心失火,所以由商人和民眾集資建成。門額上有“濟安水龍局”字樣,旁邊有“民國七年商民共建”字樣。主要負責越河街及相鄰地區(qū)的消防事務(wù)。清末明初,救火設(shè)備非常簡陋,當時相對先進的救火工具,是俗稱為“水機子”的水龍。其主件蓄水柜由硬木制成,上有帶動活塞的壓杠,連接一端為金屬碰頭的噴槍,中間是數(shù)米長的帆布輸水管。
濟安水龍局救火的主設(shè)備為兩條水龍,一條叫洋龍,一條叫土龍。洋龍為橢圓形的大木桶,桶底下裝四個輪子。桶中間有一個水壓裝置,兩邊各有兩三個人壓木杠子,一上一下,使受壓后的水通過管子、水龍頭噴射出去。土龍和洋龍差不多,只是桶底下沒有輪子。火情發(fā)生時,先有人敲鑼。聽到鑼聲,不穿制服的沒有大姑娘跟后追的“消防隊員”從各家里竄出來,跑進濟安水龍局,戴好袖章(沒戴袖章不準參與一線救火,因清江浦商鋪居多,怕人亂中作歹,偷東摸西)。根據(jù)救火預案,一部分人點亮火把,一部分人前拖后推洋龍,一部分人抬起土龍,一部分人擔起水桶,一部分人持耙握斧,浩浩蕩蕩向火場奔去……。后來,由于有了正宗的消防隊,水龍局和它的兩條水龍,就慢慢不用了。
據(jù)《淮陰市志》的記載:當時淮安城有7個這樣的組織,分設(shè)在安涉橋、牛行街、博古路、北門橋、東長街、娃娃井等地,隨著時間的推移,各處水龍局相繼被拆除,現(xiàn)只有濟安水龍局僅存。